关注校友总会
微信扫一扫
最新动态    活动发起
校友互动    电子校友卡

校友总会联系方式

电话:0379-64270320
邮箱:hkdxy@haust.edu.cn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63号河南科技大学开元校区图书馆二楼东北角

各地校友分会

同心同路同行  ·  共创共享共赢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校友动态>>正文
艰苦创业二十年(宋文成)
2012-05-25 09:10  

艰苦创业二十年

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诞生、变迁和创业的历史回顾

宋文成

今年,是校庆60周年,也是经教育部批准,洛阳工学院、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南科技大学10周年。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作为河南科技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多年艰苦创业的发展史,凝结着全校师生的心血和汗水,谱写了科大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勤俭办学、从严治校、培育英才的成功和贡献。在校庆即将到来的日子里,看到河南科技大学今天的巨大变化,我作为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创建人之一,抚今追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深感有责任将当年建校的创业史告诉新来校的青年教师和风华正茂的同学们,希望年轻人了解学校诞生、发展的艰难历程,更加热爱我们美丽的学校,更加珍惜当前幸福的大学生活,立志早日成才,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革命军人到农学院教师

我1930年12月26日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市淸苑县南刘各庄。生日很好记,和毛主席同月同日生,家乡也好记,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以地道战闻名的冀中根据地保定府淸苑县。南刘各庄虽然属淸苑县,但距离保定市很近,只有5里多路程。我的父亲是读书人,很关心我的学习,送我到保定市上小学、初中和高中。

1949年3月,河北省解放后,我参加革命工作,到淸苑县农村当了小学教师。1950年4 月,我报名参军,当上了一名解放军战士,部队分配我到长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上学,学制四年。 1954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本科毕业后留校攻读兽医病理生理学研究生学位。1955年部队实行军衔制,我在学校被授予中尉军衔。1957年研究生毕业后继续留校任教。解放军兽医大学移交地方后,我于1959年元月调河南农学院任教,主讲家畜组织胚胎学、兽医病理生理学、兽医病理解剖学,先后担任畜牧站站长、药理病理教研室副主任、畜牧兽医系党总支副书记。

到偃师创办“岳滩农学院”的艰难历程

原洛阳地区(包括现在的洛阳市和三门峡市)以前没有全日制的正规大专农业院校。“文化大革命’后期,全国学习辽宁省“朝阳农学院”开门办学的“教学改革”经验。中共河南省委豫发(1975)4号文件通知,决定从河南农学院现有教师、干部中抽出三分之一人员,从百泉农业专科学校抽出五分之一的人员支援全省各地区办农业院校。当时,河南农学院已搬迁到许昌办学。同年9 月,上级指派我带领由河南农学院和百泉农业专科学校抽调的25名教师从许昌来到洛阳地区偃师县筹建农学院。

1975年10月,我们第一批教师到偃师县报到,没有办公室和宿舍。偃师县教育局有一栋1958年大跃进年代兴建的砖拱圈起来的楼房,墙壁多处裂缝,两侧用钢筋牵引,以免倒塌,摇摇欲坠,早已成危房。我们就借来、在这里办公、备课、居住。

当时,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山西省昔阳县有个全国闻名的农业先进生产典型大寨大队,建有大寨农学院。同样,我们洛阳地区偃师县有个岳滩大队,当时是河南省闻名的农业生产先进典型。同年11月1日,洛阳地区革委会洛革字(1975) 30号文件通知,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教育革命路线,普及大寨县、培养又红又专的农业技术队伍,决定成立“岳滩农学院”,隶属于省农业厅和洛阳地区双重领导。

岳滩农学院是在房无一间,地无一垅,上无片瓦遮身,下无插针之地艰难的条件下,白手起家,开始筹建的。 建校初期,学校为了尽快为经济建设培养急需人才,采取“先入学、后建校”的方式进行培训和招生。除为省商业厅举办的“养猪训练班”是在洛阳地区农科所办学外,其他如“小麦高产栽培训练班”,由陕县师范学校转人我校的农业师资班,76级农学专业的新生入学,都是在堰师县岳滩大队、老城大队和高庄大队的农村住宿和学习的。

“小麦高产栽培训练班”师生吃住都在农户,半天上课,半天和农民一起参加田间劳动,真正做到了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即便是这样,还逃不出“四人帮”吹鼓手的诽谤,1976年6月30日《河南日报》刊登了“伊洛河畔顶风船”,批判学校教师“刮十二级台风,进行右倾翻案”,无中生有地对教师进行丑化和无情打击,在那种年代真是有冤无处申。可贵的是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没有被这种恐吓所动摇,忍辱负重,辛勤工作,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

1976年招收200名工农兵学员,因偃师县农科所住房有限,不能按期入校。不得不在县农科所附近的高庄村租用民房,延至1976年12月底才使农学专业122名学生入学(畜牧兽医专业78名学生延期至1977年8月才人学),学生住在高庄村,吃住学习都非常艰苦,一间农村民房用床板搭成通铺,要住8一9人,一个人占用的地方只有一尺多宽,拥挤不堪。没有炊事员,招收农民合同工做饭,没有食堂,不论刮风下雪,只能露天吃饭。没有电灯,学生点煤油灯学习。为了使这些学生尽快迁人校内,将农科所原有13个废弃猪圈,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加高,改建成学生宿舍,农学专业122名学生才搬人校内。以后又将原农科所的牲口棚腾空、打扫,畜牧兽医专业78名同学于1977年8月人学后就住在这里,说建校初期学生住的是马棚、猪圈一点也不夸张。1976年由陕县师范学校转来的“农业师资班”的75名学生,就在偃师县老城大队的县卫生学校上课、学习,直到1977年暑期毕业。

洛阳农专的三次更名

1975年11月洛阳地区革委会批准成立的 “岳滩农学院”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立的高等学校,是不正规的。粉碎“四人帮”后,国家对高等学校进行了整顿,1978年1,月河南省革委会豫革字(1978)1号文件通知,根据规定,未经国务院批准,一律不得命名为高等学校。文中指出原经洛阳地区命名的岳滩学院更名为洛阳农业学校,招收大专班学生。这是第一次更名。

1978年12月28日教育部下达(78)教计字1427号文,经国务院批准,洛阳农业学校升格为豫西农业专科学校。这是学校的第二次更名。洛阳地区位于河南省西部丘陵山区,学校地址在洛阳地区的新安县。河南省教育厅、农业厅在向教育部呈报将洛阳农业学校升格为大专院校时定名为豫西农业专科学校,其缘由也在此。招生的范围也偏重于京广路以西的几个市。

国家教委为了理顺全国高等专科学校的名称,特别是与中等专科学校相区别,于1992年4月1日以教计(92)54号发文,全国第一批65所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更改校名的通知,将豫西农业专科学校正名为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从发文之 日起,正式启用。这是学校的第三次更名。

洛阳农专校址的三次搬迁

当时,洛阳地区革委会行文决定成立岳滩农学院时,对其校址、规模、基建投资、专业设置、学制、人员编制等没有明确规定,洛阳地委最早酝酿学校校址的意见是将农学专业设在偃师县岳滩大队,将畜牧兽医专业设在栾川县的潭头镇。如果按这个意见一所学校将分设两地,距离太远,交通不便,不利于管理和统一办学,学校主管人员对此方案提出异议。后来洛阳地委又决定农学专业设在偃师县,畜牧兽医专业设在洛阳地区农科所(这就是洛阳地委在任命岳滩农学院党的核心小组成员时有偃师县革委会副主任徐元卿、岳滩大队党支部书记付桂良、洛阳地区农科所党支部书记张立水的起因,目的便于筹建学校)。

岳滩大队耕地很少,人均只有七分耕分,距县城较远,从学校长远发展角度看,不适合做为学校的校址,而当时的偃师县农科所有土地百亩,邻近县城,经协商取得县委同意后,地委批准将县农科所并入学校,实行校所合一、教学科研结合,做为农学专业教学的场所。于是1976年8月寄住在偃师县教育局危房的教师、干部搬迁到县农科所。这样,一所大学才算有了栖身之地。洛阳地区农科所位于洛阳市南郊赵村,占地400余亩,畜牧兽医专业部分教师1976年来到此地为省商业厅举办养猪训练班。

一个学校分设两地,如何确定校本部?两地同时投资建校,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很难办到的。偃师县农科所占地只有百亩,教学和家属生活区已占地60亩,教学实验用地仅40亩。学校如要扩建,需要在邻近征地,偃师县有关部门认为周边土地都是高产良田,不同意征用,故扩建无望。洛阳地区农科所虽不用征地,但部分干群对学校办在他们土地上有抵触情绪,当时地委领导又不明确支持建校,加上建校初期干部很少,分在两地,顾此失彼,难以领导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于1977年被迫主动撤离洛阳地区农科所,教师、干部进行第一次搬迁,全部集中到偃师县农科所。尽管偃师县农科所地方狭小,拥挤不堪,但学校终于有一块地方可以工作,可以教学,可以科研了。

校址问题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困扰着学校的领导,也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恰在此时,1978年底从省农业厅得知,农业部设在新安县柳湾村的农业生物研究所要撤销。当时,我任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工作。得知这个信息后,就和省农业厅科教处的领导一起带着省农业厅、洛阳地区革委会的报告,亲赴北京向农业部汇报,请求农业部对学校给予支持,将农业生物研究所房地产划拨给学校做为建校之用。1979年5月根据农业部文件精神,农业生物研究所将该所房地产移交我校。教师、学生进行第二次搬迁,陆续由偃师县转移到新安县校址,直至1980年暑期才搬迁完毕,豫西农业专科学校从此固定下来开始在新安县办学。至于在偃师县投资44万元,新建的4337平方米房舍,全部无偿划拨给偃师县。

新安县校址距洛阳市区20公里,距新安县城3公里,三面环山环水(涧河),北邻310国道,校址占地140亩,家属生活区占地40亩,校区东4公里处有试验农场102亩。接收农业生物研究所房舍21500平方米,以后学校陆续投资92.5万元,新建了教学楼、阶梯教室、学生和教职工单身宿舍楼、锅炉房等总面积8788平方米,使学校房舍建筑总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基本保证了教学和教职工生活用房,对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对国家农林专科教育改革、教材建设、国家和省的重大科学研究以及两个全国性二级学会的设置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安县校园小环境优美,大环境僻静,对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好地方。但对老师和职工则有很多不方便之处,由于学校位于偏僻的山沟内,信息闭塞,不便于开展学术交流,子女上学、就业困难很大,青年教师婚姻问题不易解决,没法引进人才,原有教师留不住,新的教师进不来,教师队伍不能稳定,既影响学校的发展,又影响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不得不又开始谋求新的出路。为此,我就校址问题多次向省委、省政府反映,一直无法解决。甚至直接上书给当时的省委书记刘杰同志。胡廷积出任副省长分工主管教育工作后,多次来洛阳同洛阳市委领导协商,希望省市两级政府共同解决学校的困难,使学校能够继续办下去。1985年8月省政府副秘书长徐玉坤和洛阳市副市长李本荣到校了解情况,帮助解决问题,通过实地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在新安县继续办学确有实际困难不易解决;整体搬迁洛阳,省政府不会同意,如在洛阳设前期教学和家属生活区,后期教学仍在新安县,实行两地办学的办法省政府领导容易接受,可以通过。后经省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此方案后,才于1986年在洛阳市选择校址,1987年征地,进行基建,1990年暑期后部分家属进行了第三次搬迁,来到洛阳市新校址,新生也在新校址入学,实现了“两地办学”的格局。

1995年新安县化工厂选择新厂址,学校将新安县校址的房地产作价转让,之后,省教委又在新校址加大了基建投资,历经三年,于1998年初才全部搬迁到洛阳市新校址。从此结束了“两地办学”的局面。

洛阳农专师资队伍的培养

学校的基本师资队伍是1975年9月底由河南农学院、百泉农业专科学校抽调来的25位教师和1976年由陕县师范学校转来的3位教师组成的,共有28位教师。除了有5位教师长期滞留在郑州外,实际来校工作的只有23位教师。这些具有高尚敬业精神的老师是这所学校开办初期的骨干,是学校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没有这批骨干教师的支撑,就没有这所学校。目前仍留在这所学校工作的只有14位教师。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没有校舍可以建,没有仪器设备可以买,没有师资是办不成学校的。建校一开始,学校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人才资源上。为了教学的需要先后从省内外生产岗位调到学校补充教师队伍有21人之多,远至新疆、黑龙江、甘肃、贵州等省份。为了短期内能胜任教学工作,分别送往其他高等学校短期培训和进修,这批教师后来成了教学、科研和生产的骨干力量,为学校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学校的校址和自身的地位,高层次的人才只能是靠自己培养。早在80年代初期,在学校经费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不惜血本,学校出资,选送青年教师到其他学校攻读委培研究生或在职研究生,先后回校工作的已有26人,在读研究生10人,已经回校工作的研究生中有3人晋升为教授,13人晋升为副教授,使学校具有任职资格的高级职称教师高达42. 85%,位居全国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和全省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的榜首。这批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学校的中坚,是学校的希望和未来。他们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学校的教学任务,有的还承担了省 市下达的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为河南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省市领导的关怀和大力支持

学校能生存、能发展、能有今天,与省市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1983年底,我直接写信给当时任省委书记的刘杰同志反映学 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请求帮助解决。在1984年初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刘杰同志在讲话中专门提出要求省政 府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学校的实际困难。学校在困难年代,先后有省委副书记张树德、韩劲草,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侯志英,副省长胡廷积,省委文教部的王培育、王燕生、王金才,省政府副秘书长徐玉坤,省教育厅老厅长王锡璋,副厅长董其峰、郭申、崔锋、李春祥;洛阳市委书记王德忱、政协主席宗树铮,市人大副主任冉毅,市委副书记巩瑞清,副市长白光弟、李本荣、窦祖皖等都曾到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洛阳专署老专员 赵定远农历正月初一赴新安县学校深人家庭看望教职工;巩瑞清副书记带领市里有关委局到学校召开现场办公会议,研究解决学校存在的实际困难,市委书记王德忱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学校迁往洛阳实行两地办学的征地和经费资助问题;学校在选择校址,进行征地都是在副市长白光弟、李本荣、窦祖皖亲自主持和过问下进行的。徐玉坤在任省教委主任期间,多次来校视察、检查工作,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具体解决建校过程中的基建经费问题。学校所有教职工永远不会忘记学校在困难时期省市领导对学校的关怀和支持。没有省市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学校就不能生存,不能发展,也不会有今天。

几点感想

回顾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在偃师、新安、洛阳25年办学的创业史,我深深感到:

一,我们共产党人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我们学校从创办至今,一步步取得成功的法宝。2002年12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考察学习,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位领导干部做起。我们要响应胡锦涛同志的号召,牢记“两个务必”,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是我们学校取得成功的法宝。

二、满怀信心、众志成城是办好学校的重要条件。在偃师办学期间,学校白手起家,上无片瓦遮身,下无插针之地,物质条件十分简陋,生活非常艰苦。但是,全校师生对学校的发展充满信心;学校领导与群众之间,师生之间,同甘共苦,相互关心、干部、教师言传身教,校内蕴藏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大家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坚信满怀信心、众志成城,再大的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

三、高水平的优秀教师、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必要条件。

洛阳农专办学25年,虽然办学条件艰苦,但是,由于我们紧抓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优秀教师,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学校管理紧紧抓住一个“严”字,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明纪律、严格管理。教师们认真备课、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学生们刻苦努力、勤学好问。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使我们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优秀的毕业生,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四、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努力为全校教师和学生办好事办实事,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革命四十余年,功乎过乎,已有青史为证,敢说问心无愧; 活了六十多岁,是耶非耶,任凭大家评说,自觉心安理得。”这是我八十岁生日时一位学友送我的一副对联,也是对我几十年工作的评价。我作为共产党员、洛阳农专的当家人,自知肩头责任的重大。我要尽心竭力,为全校师生员工服务,为人民服务,不辜负党组织的信任,对得起全校师生员工的重托。

宋文成(1930.12――)河北省保定市人,1976年1月任学校党的核心小组成员,1978年1月――1995年12月任洛阳农专党委副书记、校长

(韩明儒 韩卫红 戚兰兰 高枫 协助整理)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河南科技大学校友会      累计访问1576784人/次
校友总会电话:0379-64270320    邮箱:hkdxy@haust.edu.cn
地址:河南洛阳市开元大道263号河南科技大学开元校区图书馆二楼东北角
花卉花卉大全